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外交动态

丝绸就是蚕丝(以桑蚕丝、柞蚕丝为主,其他纤维为辅)织造的丝织品。丝绸是中国的特产。丝绸是中国古老文化的象征,中国古老的丝绸业为中华民族文化织绣了光辉的篇章,对促进世界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丝绸以其卓越的品质、精美的花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闻名于世。从汉代起,中国的丝绸不断大批地运往国外,成为世界闻名的产品。那时从中国到西方去的陆途,曾被欧洲人称为“丝绸之路”,中国也被称之为“丝国”!

微信图片_20200601114151.jpg

“中国柞蚕在山东,山东柞蚕源威海”。如今,在山东威海,有一位丝绸文化的传承者和领跑者,在传承、保护、弘扬、发展威海丝绸文化的道路上披荆斩棘、不断创新,不断提升,他就是——威海市裕红祥丝绸文化馆馆长毕旭东。

微信图片_20200601114329.jpg

毕旭东馆长在裕红祥柞山岚取样



桑柞蚕茧皆关情,一丝一缕凝匠心

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很多人认为工匠是一种机械重复的工作者,但其实,“工匠”意味深远,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气质,与坚定、踏实、精益求精相连,更代表着个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传承文化的使命。在第十三届山东省旅游商品创新设计大赛民间手工艺大师评选活动中,环翠区有一位手工艺人凭借“胶东民间土法纩丝及柞绸草木染技艺”被评为“2015山东省民间手工艺制作大师”,他就是威海市裕红祥丝绸文化馆馆长毕旭东。今年55岁的毕旭东,自小受家庭的熏陶、区域环境和行业的影响,对威海传统丝绸行业有着浓厚的兴趣。在流水般的古筝乐曲中,毕旭东馆长讲述了自己与丝绸的故事。

他幼年时常听母亲讲故事,受母亲小时候从外祖母那里学习的纩丝经历的影响。虽未经历清末、民国时期柞蚕业的繁盛之景,但毕旭东馆长查阅大量典籍发现,威海地区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是胶东民间放山蚕、土法纩丝的鼎盛时期。恢复高考后,1980年他考入山东省丝绸工业学校(现为山东轻工职业学院),学习丝织专业。毕业后,35年来毕旭东也一直没离开丝绸行业,曾在原文登丝绸厂得到了全国劳动模范、厂长王德芝的提携,先后任丝织车间主任、技术科长兼设计室主任,多次为单位改进工艺、设计产品,做出突出贡献。由于出色的工作表现,1987年9月,毕旭东被山东省丝绸总公司推荐出席“全国纺织产品优秀设计人员代表大会”,受到了当时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郝建秀、纺织部部长吴文英、国家计划委主任袁宝华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1988年,他升任文登丝绸工业集团公司丝织二厂厂长和集团公司技术开发部经理,1989年调到威海市丝绸公司任工业科长、工程师兼威海市丝绸进出口支公司经理。

凭借工作中的长期积淀和对《威海史志》的研究,毕旭东传承清末民初威海民间丝绸老商号,1996年5月注册了丝绸品牌“裕红祥”,致力于打造丝绸老字号。凭用心设计、精细工艺发展至今,裕红祥丝绸成为威海地区涉外活动中首选特色文化礼物馈赠友人,裕红祥也成为威海市的城市名片。


微信图片_20200601114330.jpg

传教威海山蚕茧土法纩丝技艺



复原老木机  传承老技艺

       2000年后,受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影响,丝绸行业走向低谷,手工纩丝的产品受到冲击。从事丝绸行业多年,毕旭东有一个遗憾:由于机械缫丝的丝条风格与手工纩丝不尽相同,目前古老的纩丝机已经从民间消失了,传统手工纩丝技艺面临失传的境地。

 “现在会使用纩丝机的都是八旬以上老人,老木纩丝机已经找不到了。”2012年开始,为挖掘手工缫丝古老技艺,毕旭东费尽心思,遍寻四方,请教威海区域及外地许多纩丝技艺的老人,挖掘即将失传的技艺。向花甲之年的纩丝女工请教纩丝方法,将传统技艺完整记忆下来。他仍四处搜寻威海古老纩丝机,功夫不负有心人毕旭东终于在威海乡下找到了几十年被雨水冲刷腐蚀的老木纩丝机“残骸”,这“残骸”已成裕红祥丝绸文化馆的宝贝。这时,毕旭东不仅收集了老木机不完整的零碎部件,还借助用过老木机的手艺人留存的零星记忆,历时3年,逐渐复原了威海古老的纩丝机,并能进行生产。

 毕旭东认为,缫丝技艺需要代代流传,尤其是古老的手工纩丝技艺。“手工土法纩丝与现代机械批量生产相比,机械产品丝条均匀,传统手工纩丝、织绸是有灵魂的,每一根丝、每一匹绸都是独一无二的,且机械缫丝对原料茧的要求很高,比如机械无法处理许多异形蚕茧,但手工缫丝灵活性强,对原料茧的要求不苛刻。”他坚信,手工缫丝具有机械缫丝不具备的优点。


微信图片_20200601114332.jpg

裕红祥青少年科普基地



文化——让丝绸飘起来

 在“一带一路”的倡议下,2013年,毕旭东自筹资金建立威海市裕红祥丝绸文化馆并兼任馆长。该文化馆是目前山东地区最具代表的丝绸文化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单位。

 在文化馆的墙壁上,一幅幅色彩鲜亮、精细别致的绢丝画让参观者赞不绝口,这是毕旭东用热转移技术将西方经典油画转印到丝织品上所得。这种丝巾是饰品与艺术品的完美结合,实用性与观赏性兼备。裕红祥丝绸文化馆成立以来,始终坚持“文化——让丝绸飘起来”的品牌格言,不仅有制种、蚕茧、生丝、面料、丝锦书画和威海古老的脚踏纩丝车、老木丝织机等丰富的馆藏品,还有蚕沙制品、蚕蛾制品、蚕蛾酒、秘制桑叶红茶、丝绸饰品、可收藏的丝绸书画等产品,覆盖了从养蚕、纩丝、织绸及各种衍生产品,生动展示了胶东威海茧丝绸从古至今的发展历程。

 目前文化馆免费向社会开放,努力打造成青少年了解威海山蚕文化的大讲堂和社会实践的科普基地,在这里,学生们不仅能充分了解古代“东方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繁荣的兴盛历程,目睹从养蚕到纩丝再到织绸的全过程,还可以亲自动手操作一下古老的缫丝机,体验一下草木染的乐趣,寓丝绸文化于教育之中。今年3月行业评定,裕红祥丝绸荣获中国纺织品商业协会授予“丝绸中国”三星级示范店;九月初“裕红祥”被认定为“山东老字号”、其产品在“第十五届山东省旅游商品创新设计大赛评选为银奖”。


微信图片_20200601114333.jpg

毕旭东馆长向山东轻工职业学院孙志斌院长汇报裕红祥老字号



威海新八景 随丝巾飘逸

      为适应时代的发展,毕旭东不断探索和创新技术,研制出许多新的丝绸产品。2015年8月,毕旭东利用热转移技术将环翠楼、刘公岛、幸福门、仙姑顶等威海市及环翠区特色地标绘制在裕红祥丝巾上,筹划创意出威海新八景丝巾,参加多次国内外艺术展览,受到观展者一致赞誉。


微信图片_20200601114334.jpg

著名旅加国学大师田方开先生莅临裕红祥调研



张骞开辟丝绸路,道贯古今裕红祥

多年来,毕旭东始终致力于丝绸文化的传播,据史料记载:“中国柞蚕源山东,山东柞蚕在威海”。自古以来,威海就是山东主要柞山蚕生产基地,以威海地名命名的山蚕种(客落种、艾山种)传播全国各地。早在奴隶社会,山东的蚕丝生产已有相当水平,至周代,齐国已‘千亩桑麻’,为当时的齐国带来‘冠带衣履天下’的美誉。秦汉至唐宋,山东已成为全国蚕丝的主要产地,安史之乱,大批蚕民、织匠迁徙江南。”熟知丝绸文化历史的他还说,威海是胶东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为让更多人知道并了解威海与丝绸的渊源,毕旭东一直在为威海申遗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做资料收集和调研工作。“丝绸是中国文化之源,丝绸人有责任保护和传承古代威海丝绸文化,现在若不抢救复原威海纩丝技艺,我们的后代可能就不会知道它了。”毕旭东说,不能让中国五千年的丝绸文化断在我们这代丝绸人身上。

 从2013年开始,毕旭东就希望威海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始航地。2015年11月,山东省政府把半岛海上丝绸之路申遗提上日程。听到这个消息,毕旭东非常欣慰,传承、保护、弘扬、发展威海丝绸文化是他始终坚持在做的事情,如今,乘“一带一路”的东风,毕旭东更加充满信心带领着裕红祥丝绸人,不断提升山东丝绸、威海丝绸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争做丝绸文化的传承者和领跑者。


微信图片_20200601114335.jpg

毕旭东馆长在调试织机


预约参观        地址:威海市环翠区东山路苏州街57号 电话:0631-5200082 版权所有:威海裕红祥丝绸文化科技有限公司 鲁ICP备: 技术支持:奥讯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