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外交动态
news15_1.jpg


    ◎文/图 威海日报记者 刘亚群
     “绚丽丝绸云涌动,霓裳歌舞美仙姿。”提起丝绸,总会涌现出柔柔顺顺、精致细腻、高贵典雅这些词汇。或许生活中常见的丝绸,总与旗袍丝丝缕缕交织,展示着不俗的复古和清纯。并不是只有江南水乡才有丝绸的婉约,殊不知,美丽的威海地区也是茧丝绸的发祥地。
    环翠区鲸园街道办事处旁边的丝绸文化馆,赫然悬挂的“裕红祥”三个大字,昭示着威海丝绸文化产业的领军旗号。文化馆馆长、山东省民间手工艺制作大师、山东丝绸纺织职业学院客座教授毕旭东,便是丝绸文化产业的传承人。炎热夏日,寻一段闲暇时光,身处裕红祥丝绸文化馆,可切身感受“文化让丝绸飘起来”的神秘香韵。


news15_2.jpg


    (小)悠久历史铸就纩丝文化
    走进裕红祥丝绸文化馆,映入眼帘的不仅是各种现代丝绸制品——丝巾、旗袍、领带、手帕、丝绸画帛,也有古老的纩丝设备和非遗文化。作为从事丝绸产业三十余年的传承人毕旭东,他创办的丝绸文化馆,主要展示胶东威海地区柞蚕土法纩丝技艺。
    早在奴隶社会,山东的蚕丝生产已有相当水平,至周代,齐国已“千亩桑麻”,为当时的齐国带来了“齐冠带衣履天下”的美誉。秦汉至唐宋,山东已成为全国蚕丝的主要产地,由于安史之乱,大批蚕民、织匠迁徙江南。自古以来,威海就是胶东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山东柞蚕源于威海,威海是柞山蚕的主要生产基地。据《山东省志》记载,清光绪年间,威海的客岭种(产自原文登东南境可落村,今荣成王莲乡客岭村)和艾山种(也叫威海庄,产自原威海城西南艾山,今张村南艾山)的柞蚕品种先后传到了陕西、河南、河北、贵州、四川、安徽、辽宁等地,十九世纪末又传至朝鲜和日本。
     据《威海市志》记载:清光绪二十三年“每年秋季茧熟,西商挟重资,赁屋缫丝,席捲而去,所织细致光润,名曰‘茧缎’。南走姑苏,北达燕辽,通都大邑”。“柞树满山间,户户皆养蚕,步步闻机声,家家织绸缎”,这首民谣生动地再现了当时威海柞蚕业的繁荣景象。


    丝绸浑身都和细致悠远有关。在流水般的古筝乐曲中,毕旭东馆长讲述了自己与丝绸的故事。原来,他与养蚕纩丝织绸结缘,是受母亲小时候的纩丝经历影响。虽未经历清末、民国时期柞蚕业的繁盛之景,但毕旭东馆长查阅大量典籍发现,威海地区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是胶东民间养蚕、土法纩丝的鼎盛时期。纩丝小作坊遍布,主要设备便是脚踏纩丝车。纩丝发展到现在,便先进了很多。然而,伴随着时代发展,土法纩丝技艺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能够掌握这项技艺的人更是凤毛麟角。
    自幼耳濡目染,毕旭东馆长对威海传统丝绸行业有着浓厚的兴趣。恢复高考,1980年他考取了山东省丝绸工业学校(现山东轻工职业学院),学的是丝织专业,毕业后,得到了全国劳动模范、烟威地区丝绸系统老前辈、老领导王德芝经理的提携,工作积极进步,一直也没有离开丝绸行业。用毕旭东馆长的话来说:“丝绸已融入我的血液,交织成我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
     三十多年从事丝绸行业,毕旭东馆长也见证了丝绸业的起起落落。虽然丝绸行业受国内外市场的波动和影响,但毕旭东馆长始终认为几千年来的丝绸文化不能中断,作为丝绸人有责任保护、保留、传承和发展威海的丝绸文化产业。近十年来,他把自己从事其他产业获取的利润投入到丝绸文化产业的保护和发展上来,不断开发新产品,并建立起威海裕红祥丝绸文化馆。
    (小)与时俱进传承丝绸文化与“海丝”工业之旅
     在裕红祥丝绸文化馆中,一台台古色古香的纩丝机和纺车成为展厅的焦点,由于年代久远,历史的斑驳在纺车上显而易见。虽说有的纩丝机已经被毕旭东馆长亲手还原,可在使用时展厅里仍然萦绕着“吱吱呀呀”声,仿佛把人们拉回记忆中的那个年代,也吸引了来自海内外游客的热情参入。
     站在纩丝机前,毕旭东馆长熟练地展示着胶东民间纩丝技艺,有些泛黄的蚕茧在水里飞快翻转,12根几乎细不可见的蚕丝汇聚一起抽出缕缕洁白的丝线。这便是最原始的纩丝技艺。
     “现在会用这纩丝机的都是八旬以上老人,旧机器多年雨水腐蚀,根本找不到完整机型了。”为挖掘古老技艺,毕旭东馆长费尽心思,走乡串户请教民间丝绸老人,挖掘失传的技艺,向花甲之年的纩丝女工讨教纩丝操作法,将传统技艺记忆下来……“丝绸是中国文化之源,丝绸人有责任保护、传承古代威海的丝绸文化,今天若不抢救复原,以后就根本不会有人知道老祖宗发明的纩丝技艺。”毕旭东馆长的话,带着些许忧虑。
     回望自己与丝绸的渊源,毕旭东馆长深深感受到,将丝绸文化传承下去的重要性。于是,他将自己所有的资产,投入到传承威海丝绸文化中来。参股的柞山峦山蚕放养75亩,桑园采摘园25亩及乡村缫丝工坊四组80台1600绪,作为工业化旅游示范园和教学实习基地。他设计的产品,除了传统的绫罗绸缎,还有丝巾、手帕、领带、织锦包、披肩、睡衣、家居服、靠垫、盘垫、筷套、桌祺等五十多个品种、三百八十个花色。


news15_3.jpg


     为了适应多变的市场需求,毕旭东馆长利用丝绸为载体,开发了极具创意和个性化的地方性礼品,其中“山蚕锦画”因其精致高雅,具有极好的装饰效果和极高的收藏价值,深受民众喜爱,成为馈赠亲朋的首选礼品。2015年8月23日,毕旭东馆长筹划创意的“威海新八景方巾”,便是采用手绘方法将威海新八景绘制在裕红祥丝巾上,参加中韩自贸区首展,得到了观展人员的一致肯定和赞许。
     除了继承传统,毕旭东馆长还不断创新、研发新技术,他精心设计的意匠图,把具有纪念意义的威海元素通过热转印技术印制在丝绸上,致力于打造威海城市名片,让威海在方寸之间传至万里。在文化馆的墙壁上,悬挂着一幅幅色彩浓郁、惟妙惟肖的绢画,这是毕旭东馆长用热转印技术将西方经典油画转印到丝织品中所得,丝巾不仅可以作为饰品,还可以作为艺术品。匠心独具的毕旭东馆长把具有纪念意义的威海元素印在丝绸上,成为威海文化传播的载体与名片。
     几年前,毕旭东馆长开始致力于在威海农村收集古代胶东民间土法纩丝技艺并无偿传授给青少年,为土法纩丝技艺的不断延续做了大量的宣教工作。现在,裕红祥丝绸文化馆常年免费对外开放,并为青少年学生传授柞绸扎染技艺,让他们亲身体会古代《草木染》在土法纩丝的柞绸上进行染色的传统工艺。这里已经成为青少年了解丝绸文化和学习丝绸知识的科普基地,深受学生喜爱,并得到家长、老师及社会的广泛赞誉。
     抚摸着细腻的丝绸,仿佛看着自己的孩子成长一般。毕旭东馆长创办丝绸文化馆的初衷除了弘扬威海丝绸文化,更多的是想有效整合丝绸行业内外部资源,共同创新,进一步推动丝绸业界的交流、研究与合作,提升山东丝绸、威海丝绸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做丝绸文化的传承者和领跑者,用文化让丝绸飘起来。



预约参观        地址:威海市环翠区东山路苏州街57号 电话:0631-5200082 版权所有:威海裕红祥丝绸文化科技有限公司 鲁ICP备: 技术支持:奥讯软件